传承弘扬长江生态文化 建设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24-12-18 21:10:21 来源:江苏智库网
生态文明理念广泛地存在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态环境问题在国际舞台上与国际关系中的分量与地位越来越重要,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11个省份、延绵6300余公里的长江,哺育了两岸人民,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长江文化。生态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流域的居民在长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仁爱万物、以时禁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艺术表现,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这些文化至今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长江流域居民,进而影响着长江流域的整体生态。传承与弘扬长江生态文化,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长江大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
深刻认识长江生态文化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长江流域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沿江省份和有关部门着力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动转型发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98万亿元,占全国46.5%;长江流域已建立与保护长江江豚相关的自然保护区13处,保护了近80%的种群;长江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98.1%,长江干流水质连续三年达到Ⅱ类标准。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水文条件、资源与环境特征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生态环境污染、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种种生态问题。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吸取长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促进长江生态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既有助于保护长江流域独特的生物资源,维护地球生命网络的稳定性和韧性;也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深入挖掘长江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秉承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长江生态文化是一个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智慧以及相应的风俗习惯与法律规范等多个层面的系统性概念。从理念层面上来看,长江生态文化的核心是对“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实践层面上看,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长江流域人民逐渐形成了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活智慧和生产方式。数千年来,人们利用长江及其支流的水资源,创建了水利灌溉设施、农田排灌工程等众多的农田水利系统,包含着诸多适应本地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生态智慧。为了保障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我国于2020年推行《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际上,古人早就有禁渔的规定,如夏朝颁布了“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规定;周朝规定:“天子不合围……不卵。”唐代宗颁布了“禁畿内渔猎采捕,自正月至五月晦,永为常式”的规定。从法律规范层面来看,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就有当时农田水利、山林保护方面的法律《田律》。贵州清水江文书保留了当地苗族和侗族关于林业方面的民间契约与交易记录,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价值。此外,还有许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习俗,以龙舟竞渡、祭拜长江神等为代表的仪式表达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传承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全面梳理长江生态文化遗产资源
长江流域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沿线11个省份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851处,占全国总数的36.93%,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五个类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4506处,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52项。其中,体现生态观念、生态认知、生态伦理和生态价值的文化遗产资源也为数众多。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遗产资源不同,生态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了自然遗产、人文遗产和文化景观等方面。从世界自然遗产来看,有黄山、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等。从不可移动文物来看,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红河哈尼梯田、丽江古城、苏州古典园林、皖南古村落、都江堰—青城山等。还有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宜昌黄陵庙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湖北的天门渔鼓、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南的洞庭渔歌,四川的禹的传说等。这些生态文化遗产资源承载着丰富的自然、历史和文化内涵,既是长江流域生物演化和生态系统变迁的见证,也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和融合的产物,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和传统。保护和利用好生态文化遗产资源,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长江生态文化保护传承路径
强化数字技术在长江生态文化保护传承中的应用。借助数字化记录技术,对长江流域的自然景观、物种多样性、历史文化遗产等进行全面的记录和保存,使这些珍贵的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将长江生态文化的相关信息进行传播和共享,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程度。建立“长江流域环境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长江生态文化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长江生态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通过数字化展示手段,将长江生态文化的相关内容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公众,提高公众对长江生态文化保护的关注和支持。
加大长江生态文化的研究传播力度。深入研究长江生态文化,鼓励跨学科合作,探索和实施更加科学、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方法。加强生态文化知识普及,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培训和媒体宣传等方式,贯彻落实“种际正义”“代内正义”“代际正义”“空间正义”的生态文化价值理念,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实现“生态理性”对“经济理性”的超越。健全居民环境健康素养监测评估系统,提高公众对长江生态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鼓励居民参与长江生态志愿服务,提升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开发长江流域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长江生态文化,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建立长江生态文化保护传承共同体。遵循“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的原则,加强长江流域内各级政府间、地区间的协作,缓解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分割管理状态,发挥长江文化生态保护法律的“省级协议”法律效力,形成一体化的管理协调机制,提升区域长江生态文化治理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长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培育长江生态文化国际性组织,鼓励社会组织、学术团体参与国际性生态保护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长江流域生态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和保护。
(作者均为南京社科院文化所、江苏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研究员)